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中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。本文将对"刯"字进行详细解读。
汉字:刯
拼音:gēng
繁体:釁
笔画:6
五行属性:金
吉凶:凶
{刯}字含义:指得罪、冤屈、受害、遭殃等意思。
一、{刯}字在古籍中的引文:
1.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惟口不言凶德欲象负荆山蚩尤之刯。”
2.《左传·庄公四年》:“君小人逆乱,则人主有刯灭之事。”
3.《吴越春秋·悼王》:“毕公之朝也,梁其脤师刯之。”
4.《东周列国志·魏敬晔传》:“敬晔闻之,益愈惧刯也。”
5.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因兵刯左右……中年尽而后止。”
6.《红楼梦》第五十回:“他不说,只怕我跑了去,和那起外头浑家刯煞了。”
7.《聊斋志异·童养媳》:“那人被刯之后,同在堂上的俱吃了一惊。”
二、{刯}字做名词造句:
1. 小明的父亲因为误伤他人,为了赔偿而遭受了刯的命运。
2. 老师平时非常苛刻,同学们都害怕得罪他,以免被刯。
3. 朋友受到冤屈,被人冤枉了一顿刯。
4. 那个奸细死后,被人用刑刑典刯尸示众。
5. 古代的刑罚中,常常采用的一种就是刯。
三、{刯}字做形容词造句:
1. 在这个世界上,多数人都不愿意遭受刯的命运。
2. 被误解成恶人的他,感到很冤枉,因为他从未有过刯的心思。
3.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打击,他总是保持乐观,从不向刯低头。
4. 父亲被人陷害,受了一身冤屈,不禁感到失落和刯。
5. 这个社会上,很多人都会因为得罪了有权势的人而遭到刯。
四、含{刯}字的成语:
1. 人心不古(解释):指社会风气败坏,人们心思不纯。
故事:唐朝时期,吐谷浑部落内部有一个叛乱者,为了交通便利,横行霸道。在这个叛乱者统治下,吐谷浑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,道德观念也日渐扭曲。后来,唐太宗派兵进攻,吐谷浑国被灭,吐谷浑人民才重获自由。
2. 恶贯满盈(解释):形容罪恶极深,罪行极多。
故事:春秋时期,齐国有个官吏名叫子贡,一直以来都以贪污行贿著称。他精于算计,因此贪心不可抑制。子贡的罪行逐渐暴露,在后来的审判中,他面临了巨大的刑罚。
3. 心服口服(解释):指内心和外貌都非常佩服,无法抵抗。
故事:古代周朝时期,有位神童名叫儋耳。儋耳聪明过人,博学多才,无所不能。他任用能力不录用人物,推翻了周颂以来的传统,被人们广为称道。
4. 罪魁祸首(解释):指罪恶之源,造成祸患的主要原因。
故事:唐朝时期,有一个官员名叫王应麟。他贪污腐败,指使手下官员勾结黑社会势力,整个地区的治安一落千丈。王应麟成为了这个地区的罪魁祸首,最终被判刑。
5. 克己奉公(解释):指在做事时能够克制自己的私心,全心全意为公共利益服务。
故事:南宋时期,陆秀夫担任官职。他非常自律,时刻以身作则,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。陆秀夫为官清廉,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道德规范,深得人民的敬爱。
通过对"刯"字的解读,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字在古籍中多次出现,用来形容得罪、冤屈、受害和遭殃等情况。"刯"字的吉凶属性为凶,暗示了其所代表的负面含义。在成语中,我们可以看到"刯"字常常用来描绘罪恶、不公和灾祸等。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,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行为,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,以免引起不幸和刑罚。只有坚持克己奉公,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