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七仪式是什么样子的

做七仪式,又名“斋七”、“理七”、“烧七”、“作七”等,是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当亲人去世后(或出殡之后),从头七开始,家中设立灵位供奉牌位,每日哭拜,早晚祭祀祭拜,每间隔七天举办一次佛事活动,设斋祭奠,持续至四十九日的最后一个七期,即所谓的“七七”为止。古人深信人死后七日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离开人世,“做七”仪式应运而生,这一观念深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。学者们普遍认为,做七习俗起源于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,大概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,并在唐初开始从信徒群体扩展至民间,逐渐世俗化。

在众多的七期祭祀中,“五七”最为隆重,民间有“五七为大七”、“五七三周年,不烧不周全”的说法。此时,通常会请来道士主持“五七”法事,亲朋好友齐聚一堂,共赴“五七”宴。民间还认为,逝者在“五七”这一天会登上阴曹地府的望乡台,眺望阳世的亲人。多地有在“五七”前夕搭建望乡台的习俗。在苏州等地,还有一种独特的“喊五更”礼俗,即在五更时分,孝子们打开屋门面向西方连唤三声:“某某回来吧!”接着在灵位前痛哭,并设酒菜祭奠。同时,也有一些地方选择在“五七”当天,丧家携带纸扎、冥币及香烛等物品前往墓地祭祀。

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或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

Copyright © 2014-2017 和合网 版权所有